2017年12月9日,莳英学院举办了以“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为主题的习明纳研讨型课堂教学模式公开课。作为一名历史学院的学生,本次活动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映象。首先,从阵容上来讲,历史学院“人类文明史”课程团队张焕君、谢耀亭、王志超、徐继承、霍斌等五位教师联席授课,中外、古今隔空对话,在专业知识方面,老师们全面又独特的思维带给了我全新的思路,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课堂模式方面,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授课模式,我感觉自己不再被“害怕失误”的想法所阻碍,学习的热情被重新调动了起来。
课程第一部分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对话,王志超老师通过古代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想象和交往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了异质文明眼中的"自我",霍斌老师则站在东方立场上,以丝绸之路为切入点,通过唐朝的和平、合作、开放、共赢向大家展示了文化自信;第二部分为近代文明的交流和对话,谢耀亭和徐继承两位老师分别站在东方和西方立场上,阐述了近代中西方文明认知的转变,通过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改变,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在近代前期的没落。5位老师的讲述都让我认识到了利用视觉剩余的重要性,要全面的认识一件事,一定不要忘记通过外界的目光来审视自我。
老师们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时的画面我至今记忆犹新,同为历史学科、研究不同领域的老师们聚在一起进行学术探讨,在我们看来是一场学术盛宴,在老师们心中想必也是酣畅淋漓的思维碰撞。人类文明史虽然只是一门通识性的课程,但是各位老师们都独辟蹊径,以典型性事件为切口进行论述,既与课程内容相贴合,又与当代文化相挂钩。学习本门课程不仅是增长莳英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种授课方式、人生志趣的引导,李常宝老师在课上对我们说学历史的人应该大气,不应该胆怯,心中上下五千年滚滚的历史长河,眼中真真切切的历史画卷,是我们能从师长那里学来的知识,但他们身上的气质是独有的,是多年学习、思考、表达、反思过程中打磨出来的,这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只知焦虑,却不知这正是读书太少思考太少的缘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大概就是这样,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形成一整套思维方式的人才能处变不惊。
在接下来的师--师交流,师--生交流中,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勇于提问,把握时机,提问也是一门技巧,一个好问题的诞生靠的是前期的认真准备和研读,而不是脑中随意闪现一个问题就脱口而出,如果仅仅是这样不加任何思考,在师长想要给出更深层面的解答、想要与我们进一步探讨时,我们会因为知识的匮乏而无法"接招"。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程茹老师的一句话,"与985、211院校相比我们确实处于一种资源匮乏的状态,但同时我们也在浪费优质的资源。"莳英学院会尽可能为我们莳英生提供各方面的资源,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心中有目标有方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只有如此,"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实现。
所幸自己加入了莳英学院,身边有优秀的同伴作陪,有负责的老师指引,大家每一次"惊艳"的表现都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未来名师班:要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