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91:中国原创文化教学综述

发布时间:2020-11-23 16:31:4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20年11月7日,在智慧教室一,历史学院谢耀亭老师为莳英四期学生就中国原创文化展开了精彩讲述。谢老师以轴心时代为引,将商周巨变与人文精神、春秋时期社会的变迁、私学兴起和士人阶层以及百家争鸣等内容串联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了中国原创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儒文化的精神实质,其中穿插着地理学,天文学,考古学等知识,为我们拨开层层迷雾,展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前期的社会风貌和精神特征。

首先,谢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雅斯贝斯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在这一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此后的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发展,并服务于当下。

接着我们开始了解商周巨变,这要从文王受命开始说起。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受命是天上与人间关系的体现,这从《史记·天官书》和《日知录》中可以窥见。受命具体表现为五星聚,这是一种表达“天意”的星象,它将导致严重的“王更纪”或“改朝换代”,其理论依据来自远古的“天人合一”观念,即“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及“星土对应”关系。谢老师又为我们举了不同时期朝代更迭天象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另有盟津之会证明了“岁星所在之国不可伐”这一预言,这就是周之前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商朝是一个神性弥漫的朝代,商人认为商王就是神的化身,天命不会转移,但在经历了武王伐纣之后,周人逐渐意识到,即使像商人如此祭祀神明,政权依旧不能长久,因此周人逐渐把注意力放在了德治上面,将民为邦本作为治国理念,这就是周初人文精神的涌动。谢老师带领我们思考,其实中国很早就拜托了对“天”的盲崇,这与西方中世纪仍在信仰神明有很大不同。

第三点.我们讨论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变迁,谢老师为我们整理了两条线索。从旧体制的破坏来看,分封制和宗法制衰微;从新体制建立之因素来看,主要有人口和土地与生产工具的变化。当生产工具改进后,人们可以开发更多的耕地,因此能养活更多的人,人口增加后,社会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开始出现,这就是封建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然后我们讲到了私学兴起和士人阶层。春秋和战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风貌,面对礼崩乐坏的情况,春秋的仁人志士希望恢复周礼,遂四处宣扬礼制;到了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们发现很难回到礼制时代,遂开始设计自己的社会建设蓝图,纷纷立派,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后我们了解了关于百家的说法:六家,九流十家,诸子百家等等。接着谢老师带领我们重点讲解了孔子这位圣人。周代规定,一匹马等于五个奴隶加一束丝,可见当时对人的重视程度非常低。但是孔子却坚持“仁”的思想,重视人的生命和发展。孔子还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礼”是调节人际关系最好的手段,如此方可坚持仁的和谐思想。在最后,谢老师引领我们思考,其实儒家是最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的,入世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要让社会变得更和谐,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治世者和救世者大都以儒为信仰的原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现世的品质在很早之前孔子就已经在践行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文化的原因。

通过这节课,在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中国原创文化的基本脉络,重点讨论了商周巨变和人文精神的涌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问题等,认识到了先民们的思想观念和当时的社会风貌,理解了中国原创文化的精神核心。学习历史,不仅是要在历史分析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思辨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人文情怀,汲取好的精神品质,服务于我们当下社会的发展,这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莳英供稿人:闫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