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导读的课堂上,文学院的王涛老师带领莳英生们走进现代主义小说——《变形记》,感受卡夫卡独特的艺术笔调,探究名著背后耐人寻味的深层含义。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荒诞却引人深思的“人变成甲虫事件”。主人公格里高·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他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可是,某一天清晨,他变成了一只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不再有任何物质贡献。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甚至憎恶。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格里高远离了社会,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死去。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变形记》,王老师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卡夫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多数同学眼中,卡夫卡是压抑的、脆弱的、无助的、孤独的、黑暗的,彷佛他的人生也如其小说中的人物一般阴郁绝望。但老师随即抛出另一个问题:卡夫卡真的痛苦吗?
在王老师与大家的一同探究下,通过对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更真实的卡夫卡,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他实际上并不痛苦,相反,作者在写作时是快乐的,他的作品中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成分。除此之外,在对比之下,我们也对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区别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老师主要通过《变形记》让我们了解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重理解:变形的意义
《变形记》开篇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开篇语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人为什么会变成虫?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变形?首先,所有的变形题材为什么要变形?其次,《变形记》为什么要变形?同学们就这两个问题在线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王老师作出总结。变形题材中既有积极的变形,比如动漫中的超级英雄;也有消极的变形,比如《变形记》。我们需要以全面的、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积极的变形是一种主动的变形,它可以使我们超出常人,表达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而消极的变形则是被动的,使我们弱于常人,反映的是残酷的现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的本质是类似于梦境的,是表达恐惧与愿望、现实与理想、问题与可能性。《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变成了甲虫,但与此同时,他也不必再去上班,不必在苦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必在这充斥着异化色彩的世界里疲于奔命。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但逃避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抗拒和斗争。这也表达了卡夫卡作为作家的愿望:躲在一个壳内安心写作。由此可见,文学是浪漫与现实相结合,恐惧与愿望同在,变形构成了文学的本质。
第二重理解:人类精神的演变
《变形记》表达了一种异化的现实。那么,什么是异化呢?首先,王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简言之,劳动异化就是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分裂。在大工业时代下,劳动者无法从劳动中感受到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感,转变为机械麻木的劳动工具。除此之外,王老师还介绍了著名思想家卢梭、弗洛姆、马尔库塞、萨特等人关于异化的观点。其中,卢梭反归自然的观点也令我们深思:做一件事应当是为了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形式、利益或表演。
名为变形记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典时期古罗马奥维德的《变形记》,现代时期卡夫卡的《变形记》以及后现代时期达里厄塞克的《母猪女郎》。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展现了当时的“异化”观。第一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些神的变化,幻化成水、火、空气、植物、动物等等,这一观点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带有宇宙的视野;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反映当人不去思考时,被异化成为动物的社会问题;《母猪女郎》则反映了当我们过于强调本质与唯一时,人也会被异化。
因而文化精神是具有历史性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变形与异化所代表的内涵不同;而《变形记》展现了现代主义时期人的异化,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从变形记的发展史与异化观的发展史对照来看,理论与实践具有对照性。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反映着相应的时代精神,理论与实践相互阐释,相互促进。
第三重理解:本体的指向
在讲述这一部分时,王老师首先引导我们思考,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了动物,又为什么变成的是一只甲虫?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王老师的点拨与升华让我们恍然大悟。虫子的形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形象实际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虫子的弱小孤独以及部分虫子的同类相食,与脆弱、不被理解、苦苦负担家庭开支的格里高极为相似,而卡夫卡对揭露现实来呈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反抗。紧接着,老师与大家深入探讨生存与存在的关系。生存是活着,而存在则是活得有价值;生存是肉体,是物质,而存在是灵魂,是精神;生存的对立面是死亡,而存在的对立面则是虚无;生存表现的是动物,而存在则表现的是人。实际上,生存与存在同样重要,但正是存在的需要,才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人。若人变成了动物,其存在感就会降低,存在感越低就越接近动物,生命的活性也就越低。
经过归纳我们得出:第一,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对虚无的揭示,是对现实的反抗与揭露;第二,虚无是存在的起点。正是对虚无的发现构成了对存在的召唤;第三,存在与虚无的张力。人都处在虚无与存在的张力之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可能性。
在触及灵魂的深度思考和交流中,这节课已经进入尾声了。老师推荐了几部作品供莳英生课下阅读:《卡夫卡短篇小说集》、《城堡》、《审判》、《灵魂的城堡》。
本节课通过王涛老师对文学本质的讲解,同学们对理想与现实、异化观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认识。最后,感谢王涛老师的精彩讲解!
莳英撰稿人:郝文波,刘馨楠,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