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87:走近课程

发布时间:2020-10-30 15:46:0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我们每天都在上课,然而我们真正了解“课程”吗?《教育学》告诉我们答案。

在教育学课程中,程茹老师带领我们继续学习了《教育学基础》中“课程”的相关知识。课程开始,我们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什么是课程”以及“相关课程观的哲学基础”两个问题。同时对上节课留下的任务——以微课形式分组讲解课程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点拨,老师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成果,表扬了一些表现优异的小组作业,也指出了大家的不足之处。结合大家的作业,老师对于课程类型进行了进一步讲解。

首先是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希望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能够贴合社会现实,了解社会现实,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而核心课程则是综合课程中比较特殊的一类,通常指一门学科中的主干课程,综合课程下的核心课程则指的是围绕一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或者活动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类型,即以一个核心向外扩展的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老师以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下的历史课内容——“芬兰的独立”为例介绍,围绕“芬兰的独立”这样一个核心内容,融合语言、政治、地理、经济,甚至数学和外交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从而促进对学生横贯能力的培养。

核心课程的确定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以学科、以活动、以社会问题为核心。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则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国家体制的分散性,需要通过核心课程的方式来保证整个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高标准,因此联合起草“K-12 共同核心课程标准”来确定每个联邦的中学都要学习的核心课程。

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体现的是整个国家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的要求,达到使国家的教育目标代际更迭的目的,而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以及本校师生特点的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既有权威性、代表着国家要求的,又能够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老师指出视频当中很好的一个例子——课程表,课程表里的课程是显性课程,是正式颁布的、有着明确要求的显性课程,而类似于课程表这样的制度性文件则属于隐性课程,它伴随显性课程实施而产生,不被课程主体明确意识到的教育因素。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希望科学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当中,所以所有的东西都会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作用,在这样一种世界观下提出了要关注隐性课程的作用。

在空白课程的讲述中,老师则着重为我们区分了一下空白教学和空白课程这两个概念。以新绛中学的半天授课制为例,半天授课制,不上课的半天就被称为空白课程,目的是供学生来根据老师的指导,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与此对应的,在教学过程当中怎么样留白、怎么样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则属于空白教学。

在第二小节中,程老师和莳英生们共同探讨了五个问题。

1、如何设定课程目标?

2、如何确定课程内容?

3、如何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

4、如何实施课程?

5、如何评价课程?

在探讨如何设定课程目标之前,程老师先为莳英生们讲解了“课程”是如何组织的。紧接着,我们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呈现方式的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五个具体环节深入地理解课程的本质。首先,老师先向莳英生们介绍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两种方法:筛选法和参照法。接着,就是确定课程内容,涉及到研制课程标准、拟定课程大纲、编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配备参考书和相关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其中,课程标准是指导各学科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和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确定了课程内容,接下来就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呈现方式来展开课程的教学。重点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类型,二是课程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实施课程呢?课程实施,即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程老师强调:课程实施才是真正体现课程理论、课程观及其课程变革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最后一个环节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即本体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即目标评价。

学习完课程的组织过程,程老师继续带领莳英生们了解“课程的开发”,老师讲:作为一名莳英生,未来名师班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了解更多的课程开发类型。以便于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发一些独特且有价值的课程。

最后一个问题,程老师向我们阐述了课程的改革,即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是怎样的,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一、课程的发展趋势;二、国课程改革的方向;三、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了解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家课改潮流,为国家课改助力,最终成为未来名师。

最后我们一起了解了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其改革。

如今的课程,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轴心,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国际竞争的主要切入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生活中的核心事件,发挥其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国力提升的各方面功能,实现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激扬民族自尊心的使命,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事实。而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在六个方面:①人本化/个性化;②整合化/综合化;③信息化/微型化④实践化/生活化;⑤课程评价注重发展性;⑥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

接着,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引人注目的是第七次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七次课改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国家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并且突出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第八次课改突出特色是倡导全人教育,通过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如今我国的课改正在进行中,老师主要介绍了七个方面。指导思想上,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继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改革理论品味。课程政策上,提倡全人教育,统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继续一纲多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甚至班本课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多元并举,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目标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生经验与兴趣,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建构性学习,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课程实施上,超越忠实取向,由适应取向走向课程创生取向。课程评价上,超越终结性的目标取向评价,走向形成性的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评价。

最后,程老师向我们阐述了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学生发展等因素。着重阐述了政治因素方面的内容,列举了不同国家的例子让我们大家更熟悉政治因素。

课堂结尾,老师梳理了本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了学习的相关内容。

 

 

                          莳英供稿人:陈婧钰、赵新宇、韩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