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86:回归文学经典,体味文本细节

发布时间:2020-10-26 15:35:2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在这个特殊的学期,莳英学院三期同学开始了经典导读的线上课程学习。文学院李奎老师通过两个课时的讲解,尝试从不同角度的细节分析中,让同学们了解这部经典,并带领大家从多维度品悟经典作品——《红楼梦》。

关于“喧嚣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这部作品大家并不陌生,在课堂的开始,李奎老师就尝试从专业性的角度为莳英学子普及红楼梦的版本知识,使得同学们对《红楼梦》的了解不再停留于表层,而是开始以研究者的姿态去看待这部经典作品。在同学们了解了《红楼梦》的多个版本以及有关作者的争议问题后,李老师顺势抛出第一课时的四个问题,切入主题,即“什么叫喧嚣?”、“你了解红楼梦吗?”、“你知道哪几位研究者?”、“你了解曹雪芹吗?”。这四个问题让同学们再度审视自己对红楼梦的认知,同时李奎老师开始介绍他对“喧嚣中的红楼梦”的理解。

首先,李奎老师通过引用刘再复先生对《红楼梦》的观点以及《红楼梦》帮助我们进入“天堂之门”等观点,让同学们对如何看待中国经典古代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后,李奎老师通过列举东吴弄珠客与清代涨潮等人,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的相近和不同之处,同时也指出了《红楼梦》情节中不能借鉴学习、应当摒弃的行为,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客观看待经典。接着,李奎老师引导莳英生从媒体推动、影视剧推动、百家讲坛的介入、一些“学者”的推波助澜等各方面探究喧嚣的原因,劝诫莳英生对于《红楼梦》等经典一定要亲自阅读、认真了解、用心领悟、取其精华,切忌道听途说。

接下来,李奎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何为《红楼梦》”,除了别名与不同的版本,老师还从如何去看《红楼梦》这一角度,劝诫莳英生多关注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以及服饰与美学等方面,为同学们研究《红楼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喧嚣红楼”的尾声,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红楼的研究者,有必不可少的脂砚斋,有大家熟知的三家评本,还有从美学与伦理学角度研究的王国维先生以及胡适、蔡元培、周汝昌等等大家,这也给莳英生提供了研究红楼可以尝试了解的相关学者,从知识的广度拓宽了莳英生的见识。

                                     关于黛玉形象

李奎老师由每一回中对黛玉形象的剖析,到每一版本中插图的解析、戏曲以及学生二度续写红楼的品析,再到不同版本的影视剧品的分析,逐一展开;从《红楼梦》的文字到插图,由浅入深,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人对黛玉的刻画,将黛玉看作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以及诗化了的才女,经讲解,黛玉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维化的黛玉仿佛立刻浮现在我们眼前。从李奎老师的分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研究《红楼梦》应该有的正确态度,那就是对于文本的认真研读,正是因为李奎老师对于每一回中有关黛玉的细节描写的分析列举,才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细节之处中黛玉形象的生动,这也是莳英生面对经典,应该有的学习态度以及今后应该掌握的研究方法。

针对黛玉形象差异化认知,李奎老师从以下几个因素为我们具体分析:首先,后世改编者的心中所想不同。每一位编者都对黛玉形象有着不同见解,编辑成文后,所塑造人物形象就又会添加上许多元素,最后多维的黛玉便产生了;其次是读者与观众对黛玉形象的不同认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在细品完《红楼梦》后,在心中都会产生人物共鸣,对黛玉的形象都会有独特的见解;另外,随着时代审美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最后,雅俗文化的互动。时代发展,历史更迭,《红楼梦》流传至今难免会经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同样也会对原著中人物形象产生影响。

红楼之旅虽然短暂,但是李奎老师却从文本分析等细节性的讲解中告诉我们,面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思路。经过两节课的导入式学习,同学们对《红楼梦》这部经典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李奎老师对莳英生立志为未来名师也寄予了较高的期待,也告诫莳英生更要注重对经典的研究与细读,好让我们在中学改革“高层次化”的时代里达到对教师的阅读要求。相信三期莳英生也一定会不负所望,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莳英供稿人:王思扬,吴昭怡,王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