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81:《西厢记》教学综述

发布时间:2020-09-09 08:51:01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西厢记》以其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达到了元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无论是在它的人物刻画、情境设置、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大。所以,在吕文丽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老师主要通过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西厢记》故事流变与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成就以及西厢记的影响五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在课堂伊始,老师首先介绍了王实甫本人及其创作的一些作品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对作者王实甫本人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老师以《西厢记》为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首先老师介绍了西厢记至今的刊本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校勘本、题评本和笺注解证本,并指出笺注解证本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接下来老师简要的介绍了西厢故事的诞生过程及其流变。《西厢记》讲述的是书生张拱游学蒲州,寄居普救寺,与崔氏女莺莺邂逅,一见钟情,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而普救寺就位于山西永济,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西厢记》故事发端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一名《莺莺传》),老师通过介绍元稹的两首《春词》,并就诗中“莺藏柳枝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与“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两句指出,《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即与这两句诗中的娇莺”意象有关,学界也有人据此考证《会真记》即元稹自传。接着老师分别从文人线索以及民间线索两条线索,介绍了西厢故事自元稹《会真记》以降的发展流变。文人线索如元稹的《续会真诗三十韵》,杨巨源的《崔娘诗》,李绅的《莺莺本传歌》等,北宋时期西厢故事尤为士大夫欣赏,有代表的文人作品如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赵令畤的《蝶恋花》鼓子词等。而民间线索包括宋话本《莺莺传》、宋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拱西厢记》等。

在两条线索传播的基础上,《西厢记诸宫调》是金人董解元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西厢”故事的基础上的集大成的再创造。《董西厢》将不足三千字的《会真记》扩展为五万余言的鸿篇巨制,在遵循原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写扩写,奠定了《王西厢》的基础。《王西厢》全蓝本于《董西厢》,不仅对董本确立的矛盾主线没有改变,对董本描绘的戏剧性场面也几乎全部照搬。其创造性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对《董西厢》的情节做了符合戏剧化的增、删。故事情节更加丰满、集中,人物形象塑造也更加饱满、成功;全书围绕两条矛盾线,张弛有度地展开叙述;在主题上,将《董西厢》的才子佳人、两情相悦升华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更加人性、更加进步的主题。

之后老师就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张生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解决危难时果敢机智,但难以逃脱书生的软弱迂腐;崔莺莺战胜自我、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鄙弃功名富贵;红娘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老夫人是坚定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最后老师总结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西厢记》结构宏伟,情节生动,具有浓烈的喜剧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效果。语言上,既善于化用唐诗宋词的意境抒情写景,典雅蕴藉,又能提炼、融汇生动的民间口语,增强语言的形象力和表现力。总之,《西厢记》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使人读来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西厢记》在元代即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才子佳人的创作模式、恋爱观更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郑光祖的《㑇梅香》、汤显祖的《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宝黛共读西厢记”等。

在有限的时间里,本堂课在吕文丽老师完整的总结后圆满结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总结出文章的主题:作品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爱情观。

 

                                                      莳英供稿人:肖喆天、李素青、李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