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78:驻足乡土,看中国传统社会

发布时间:2019-12-10 10:38:5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回首眺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土地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扮演着无与伦比的重要角色。无论从时间更迭还是空间聚集来看,中国社会的基层都是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囿于土地的乡民,以自发聚集起来的“村落”为单位,遵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规律,在土地里生了根。2019年10月13日早上,高忠严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课堂开始,高老师和我们先一起走进了作者费孝通的世界。在简单介绍过个人生平和其著作后,老师娓娓道来了有关费孝通先生的爱情与学问故事。费老先生与第一任爱妻王同惠志同道合,却因意外阴阳两隔;与第二任妻子孟吟甘苦与共,最后相濡以沫至终老。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老先生著作浩繁。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乡土中国》就是其早年的代表作。

通过浏览目录,高老师为我们介绍道:《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本书中,费老先生尝试着从宏观角度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探讨“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人格是如何建构的”两个基本问题。从这些问题入手,高老师引导着我们品读《乡土中国》的内涵。

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首先,与泥土分不开。无论是传统社会对农业的精耕细作、对土地神的恭敬,还是现代城市中流行的阳台经济,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下人对土地的珍爱。其次是,不流动性。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所以,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看,中国基层社会呈现出不流动性。同时,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隔膜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人们的生活富有地方性。最后,熟人社会。课堂上,同学们讨论了自己老乡会的形成、确立、交往,从中总结出熟人社会的三大特点:拥有共同的“认识前提”;讲求“人情往来”;对于是不是“自己人”,有严格的界定。

中国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是差序格局。与西方“捆柴”似的团体格局相比,中国基层社会的格局是一种“同心圆”似的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此外,这种差序格局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有所伸缩。课堂上,我们画出并展示了自己的差序格局。从这些带有个人特色的差序格局中,我们归纳出了影响差序格局的因素:人际关系的频率、心理的贴近、社会的支持等。

中国乡土社会的内在规则是礼制秩序。在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己往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中国的道德都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但是,如果共同生活的人,都凭一己好恶来决定是非对错,那么社会必然混乱。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治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秩序。

课堂最后,高老师教导我们,对经典的品读并不以对其内涵的解读为终结,我们还应该在理解著作本意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审视著作的现实意义。比如,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法律的普及深入千家万户,但现行的司法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我们该如何面对?再比如,当代乡土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人情的渐趋淡漠,长老统治的衰落,家族的消亡,私人关系的趋于弱化等等,现在该如何做?我们要立足于已经变化了的现实社会,立足于一种文化自觉的本土化视角展开研究,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当下现实。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虽然距今已有70多年,相比当时,如今的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都与费老那个年代大相径庭。但在高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重拾费老先生的著作,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联系当下的现实社会,感悟到了经典的永恒魅力!

 

                                    

                               

                                        

                                                    供稿人:莳英生李琇钏、刘欣彤、何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