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77:中国原创文化述略

发布时间:2019-11-29 10:36:25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大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中如是说。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0月13日晚,在人类文明史的课堂上,历史学院的谢耀亭老师就带领我们感受了中华原创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谢耀亭老师带我们走进了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300年之间,在北纬三十度上下的地区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紧接着,谢老师将聚焦点从世界转向我们中国的商周时期,从四则有关“文王受命”的材料出发,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文王在位四十二年之后才称王?为什么只有周文王才有“受命”这一说法?谢老师逐一为我们展开了解释。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直以从事农耕经济为主,那么农业生产生活就尤为重要。最初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物候现象来进行播种耕种,我们的早期历法夏小正也慢慢出现,但是后来我们发现通过观察天象更为准确,于是渐渐开始通过观察天象来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也因此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这一情况。而在文王受命那一年,出现了“五星聚”这一罕见的天象,即金木水火土五星组成了一个“圭”形,与天空中的南宫朱雀相照应,好似赤乌衔圭,而鬼,柳的聚会在西方地平线落下的位置,对于岐山东南的观测者来说,朱鸟星座当如落下或“集”在岐山上,也就是凤集岐山,种种这些,在古人看来都是祥瑞之兆。再与当时人们那种天人思想结合起来,文王受命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谢老师又给我们讲到了盟津之会和牧野之战。盟津之会本是武王与各诸侯会集之后准备讨伐纣王的,然而岁星不利于讨伐(岁星所在之国不可伐),因此只能作罢。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了商周人民对天象的重视。

商代祭祀十分频繁,商纣王认为“我生有命不在天”,认为天命不会转移。在周取代商后,从政权的合法性角度考虑,那么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周人意识到了天是靠不住的,周人总结了经验,意识到了只有有德才能受到上天的眷顾,进而出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意识到了民作为一个群体对国家的重要性,早期的民本思想悄然兴起。

在谢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也了解到,在周人的认知中有三点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文王受命、武王嗣文作邦,而制度建设的重任则交给了制礼作乐的周公,并形成了西周制度中的两大核心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谢老师借用《礼记•大传》中所记载的“别子为祖,继祖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尊祖故敬宗”使我们对保证西周王族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促进了我们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以及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分封制更加深刻准确的认识。

而当我们跟随谢老师的课程推进历史,将目光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首先能够关注到的也正是这两项核心制度的破坏:由周王室起始的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促使宗法制在整个社会走向衰败,而人地关系逐步展示出的矛盾和戎狄造成的“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的局面使周宣王和西周分封制一起陷入了无地可分的窘迫境地。

这种制度的破坏由春秋与战国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具体地显示了出来。这种变革根本上是由于此时铁农具和牛耕开始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华民族突破了“人口增长—土地开垦—生产工具需求”的怪圈,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上层建筑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习惯于将东周时期看作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历史阶段,然而,春秋与战国的社会特征全然不同。同样面对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春秋与战国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春秋力求礼乐制度的恢复,因而对“礼”极为重视,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春秋时期仍尽力保留着贵族社会的残风余韵——讲理重信、宗法周王、严祭祀、重聘享等。然而历史的进程没有因春秋时人的努力而停滞,战国时人面对继续崩坏的礼乐制度,一改春秋重礼的风气,开始讲谋略、重功法、绝不言王,更不论祭祀、聘享,贵族社会风气荡然无存,这是战国时人在借鉴春秋历史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而此时社会私学的兴起与新兴士阶层的活跃为思想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战国诸子不断反思,由不同的角度出发,为礼崩乐坏的社会绘制蓝图,以“儒、法、道、墨、名、阴阳”六家为代表的九流十家、诸子百家“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展开激烈的论战,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究竟哪种思想为治世之道,我们无从评判,法家严明,凡事依法,却缺少一丝人情与温度;名家正理,却有诡辩的嫌疑;墨家提倡节俭、兼爱,却又与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相悖……  

在我们意犹未尽之时,课程已经告一段落,我们仿佛从史书中走出,满载而归。从西周的大转折,到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奠基,再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追溯到之后孔子、孟子的各种思想与主张,我们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在一步步的发现、探索、改进中加深思考,发展出属于我们的原创文化。历史变革使然,亦是中国先民的不断努力创造使然,我们了解了中国原创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也更加为其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从源头源源不断涌来的水,注入无数思想的小溪,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

 

 

  供稿人:莳英生刘馨楠、武昕、郝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