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新一节课的学习。在这节课上霍斌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丝路精神。2019年4月25-27,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进一步强调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节课霍老师主要以唐朝为例,带我们了解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首先是自由的贸易环境。粟特人是唐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属于白种人中的伊兰种,姓氏多为康、安、曹、石、米、史、何、穆、龙等,故被称为“昭武九姓”,也被称为“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在介绍完粟特人的特征后,霍老师为了让我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展示了几张图片,看过这些图片后,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异域风情。在粟特人的习俗中,生子必以石蜜纳入口中,明胶置于掌中,意在培养他们会说话、嘴巴甜等有利于贸易往来的优点。这让我想起了犹太人的传统: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翻开《圣经》并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教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以此表示“书本是甜的”,这也是犹太人经商致富的秘诀。与粟比特人有所区别,来华的波斯人主要肩负着外交的使命。接着,我们了解了政府管控粟特人贸易的方法——设萨保府,粟特聚落的首领为萨保。
其次是宽容的宗教环境,以三夷教为例。三夷教包括祆教、摩尼教和景教。其中,祆教又称拜火教,他们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倡导善恶二元说,主张人们弃恶向善。老师还介绍了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虞弘墓,其中人头鸟身形象的壁画使我印象深刻,联想到了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祆教的幻术表演也使我叹为观止。摩尼教因崇拜明神,被称为“明教”,与金庸老先生《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相联系。其教义主要倡导“二宗”、“三际”,要求教徒修行为善,弃暗从明。“二宗”即摩尼认为宇宙存在明、暗两神,明神为善、暗神为恶,互相交斗;“三际”即摩尼认为世界存在三个时期,即初际、中际、后际。“初际”为善恶并立时期;“中际”为恶胜于善,需要改造时期;“后际”为善胜于恶,善恶各归其位的时期。景教形成于4世纪下半叶至5世纪上半叶的东罗马帝国,创始人为聂斯脱利,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贞观九年(635年)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中国,因此该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建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景教传入中国最有力的物证。
最后是开放的社会风气,例如胡食和胡服。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盛唐人早已不区分“胡”与“汉”的界限。《新唐书》中这样描述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老师课件中甚至还有“女扮男装”的姑娘,我们为这开放的社会风气赞叹不已。同时,唐朝人的饮食也深受影响。胡饼、胡萝卜、胡椒、葡萄酒等都是胡食的代表,而唐代是胡饼最风行的时期,《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等中都有详细记载。白居易曾寄胡饼与杨万州,还打趣“辅兴牌”胡饼为之最。唐朝还流行“洋酒”,包括来自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还有来自高昌的葡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都体现出了唐代文人们对葡萄酒的喜爱。在那时,“胡”与“汉”早已密不可分。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几张图片,在这些图片上,不同肤色的人们相互交流进行贸易。唐人吃胡食,穿胡衣,唱胡曲,并不排斥胡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唐朝开放与包容。
霍老师从唐朝自由的贸易环境、宽容的宗教环境、开放的社会风气三个方面系统而条理地给我们讲述了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条神秘多彩的丝绸之路,霍老师列出了一系列参考文献,推荐我们阅读,希望我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深入学习丝路精神。霍老师循循善诱,紧密结合当今热点,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最终得出了丝绸之路自古就是和平合作之路、开放包容之路、互学互鉴之路、互利共赢之路这一结论。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当代人的努力下,丝绸之路能变得越来越顺畅,为沿途国家带来福利,为人民谋幸福;也明白了以史为鉴,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我们个人,都应该坚持开放、包容,这样才能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供稿人:陈晓婧,郭凯燕,杜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