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69:品西厢,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发布时间:2019-04-10 10:32:3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本次经典导读课由文丽老师带领莳英生一起品味《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老师主要从作者生平、作品版本、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演变等几个方面向大家做了介绍围绕这些问题老师分两个课时进行讲解。

在第一课时,吕老师首先向莳英生介绍了元末钟嗣成先生编的《录鬼簿》一书,该书白朴的生卒年有明确记载,据此结合王实甫的创作高峰期,莳英生大致推断出了王实甫的出生之年根据《录鬼簿续编》对王实甫的详细述,莳英生进一步了解了王实甫的生活环境,对他的创作背景也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同时老师向莳英生介绍了《西厢记》的三个重要版本,它们分别是校勘本、题评本和笺注解题本。

紧接着老师讲到了《西厢记》的起源流变时,带领大家思考求证元稹传奇小说《会真记》,即西厢故事的原型,是否为元稹的自传故事,这激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兴趣与兴味,从元稹的亲谱关系和好友所撰其母志中援引证据线索三处,给张生与莺莺的悲情爱情增添了许多魅力。《会真记》叙述了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拱游学蒲州,寄居普救寺,与崔莺莺邂逅,一见钟情,却为追求功名而抛弃情人的故事,将读书人对女子的偏见和态度体现出来,其影响甚广,作品流传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群体对其始乱终弃式结局态度看法也有不一。老师从文人和民间两条线索分析其流传转变,文人因其立场虽有批评但也少有人改变结局。但适合市民阶层的艺术形式亦需适合其审美,结合当时表演者多为伎的现实情况,表演者与观赏者对结局的不满在西厢故事的民间流变中起重要作用,而接着《董西厢》结合宋代民间流传话本等,在情节、主题上有了改变,再次创造,将不足三千字的《会真记》扩展为五万余言,进行了大规模增写改写扩写,丰富了故事血肉,使之更加细致生动,铺垫合理,塑造了一对多情痴情的爱侣,在身份阶层等处设置爱情阻碍,也同时导致了主题的变化,将《会真记》提升到才子佳人追求爱情的相对高格调的高度,体现一种科举影响下的打破门第观念的相对进步的婚恋观念,后《王西厢》以《董西厢》为全蓝本又做了戏剧化的增删,但仍然保留了主人公们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态度。

故事主题的变化归根结底是人物形象的变化,所以在第二课时老师着重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演变做了分析。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故事的男主人公张生。在《会真记》中,他对莺莺始乱终弃,而到《董西厢》里,则将莺莺视作挚爱,再到《王西厢》里,他对莺莺的追求则变得更加纯粹,忠诚和果断。老夫人的形象变化次之,她在《会真记》中基本无形象可言,到《董西厢》里还属一个通情达理的正常形象,再到《王西厢》里形象则大加转变,变成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崔张爱情的阻挠者。莺莺的形象则变得更加细腻和丰满,她大胆地追求爱情,对爱情真挚专一。红娘作为崔张爱情的牵线人,也变得更加富有正义感,既机智,又有其泼辣的一面。

继而吕老师从《会真记》到《西厢记》中小说人物形象的变化,在对不同版本人物形象变化的基础上来突出小说的主题,分析其进步意义。张生与崔莺莺是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没有门当户对的考量,也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建立在两情相悦基础上的自由恋爱显然与封建礼教背道而驰,因而遭到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百般阻挠,但爱情给了他们反抗的力量,使他们以私自结合的方式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这是具有现代情爱色彩的进步思想,是对合理的爱情婚姻的向往和呼唤。

其实这类描述才子配佳人的经典爱情故事并非《西厢记》的首创,但《西厢记》却历久不衰,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与它具有进步性的主题有着紧密的关系。《西厢记》作为戏曲文学中的经典,在元代就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并且在元明清创作中已得到了显现,例如郑光祖的《㑇梅香》;除此之外,《西厢记》中进步的恋爱观对后世戏曲创作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次《西厢记》的学习,在吕老师的层层剥析中,莳英生对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理解不再那么肤浅,反而看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他们爱情故事的现当代价值,通过对比《会真记》和《董西厢》,《西厢记》何以伟大?怎样去研究《西厢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值得深思的问题……

(供稿人:莳英生李亚南、张婧、闫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