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67:认识教育目的

发布时间:2019-03-29 10:38:2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本节课我们继续在李海云老师带领下学习了“教育目的”这一章节。李老师以专注创作、叛逆辍学的少年韩寒为例,启发了我们对这一教育问题的思考。韩寒现象看似是全面发展与部分发展两种教育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但追根溯源,是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目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与思考之旅。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首先,老师为我们从理性层面分析了认识教育目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这一特质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接着,老师详细阐述了教育目的的含义。从定义上看,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所确定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核心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从结构层次上讲,教育目的的最终落地还需要具体步骤的支撑:教育目的细化为针对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再具体到各门课程的目标,最终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具较鲜明的上下位层次之分。

我们还对比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加深了对教育目的的认知。从二者的联系上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存的一致性。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以上都是从学术领域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这一概念,老师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两部分结构来帮助我们理解。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具体的能力素质,也即人的工作本事)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人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也即人有能力后为谁服务)做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二、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在这一问题上,历来人们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上争论不断。一是个人本体论,持该观点者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主张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与之相对立的第二种观点则是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二者均有其合理之处,又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人与社会关系确认,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接着,李老师又讲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中应注意的四个基本问题。首先我们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即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共生。李老师通过列举当下许多自然灾害人类不可推卸人为因素,强调了进行绿色、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是适应与超越问题,即教育不仅要适应当前,满足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和需要,还要为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眼光放长远,发现当下的问题,并对现实社会当前的问题进行否定。第三是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问题。对此,教育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精神文化方面。当今,对经济利益的渴望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功利价值而忽视人文价值,而教育价值取向必须克服功利性的单一取向,使之赋予明确的人文价值追求。最后是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对自己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与维护,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的基础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老师还拓展了在人的价值取向的确立中应注意的要点。首先应注意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李老师通过科举制的例子说明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即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也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再次,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李老师又通过列举很多具体的事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文理科学习对培养感性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等,告诉我们要追求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在对教育目的有了理论上较为深入的认识后,老师接着就我国教育目的做出了具体的介绍。

我们首先明确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的教育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建构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学说之上,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为培养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各级各类人才而构建、发展的

老师接着为我们简要讲解了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此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构成。德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育教会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还需我们理性把握,要以素质教育发展为核心,建立和体现全面教育,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同时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最后,老师通过分析上世纪80年代中美教育的调查报告结束了本课的学习。对比中美双方分析彼此的教育报告,双方竟都一致认为美国教育制度“病入膏肓”,而肯定中国教育模式的优势。讽刺的是40年来,美国教育创新型人才数量仍然我国,在全球也遥遥领先这样的差距引人深思。目前,我国在努力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如何培育更多为时代所需的人才,厘清教育培育人才目和考试这一手段的关系,还需要一代人的探索与努力。

作为教育行动的先导,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存在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应存在于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人们的思想和实践中。2107年出台的新课程培养目标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的教育正不断破除教育功利化倾向,真正向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靠近身为未来教师,我们亦要打牢教育基础,提升教育认知水平,为社会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而努力

                                                                (供稿人:莳英生樊洁、翟峡、张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