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52:近代中日关系及其交往

发布时间:2018-12-04 16:26:0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近代以前,大清王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基本奉行锁国政策,两国在19世纪中叶都遭受过西方的强势威压,接受过屈辱的条款。此后中日两国都有过一场效法西方的历史。然而二者结果大相径庭。即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呈现出另一种面相,并且中日两国变革的总体效力在甲午战争当中经历了一次总的较量。日本完胜,清政府落败,赔偿了巨款和割让了台澎。二者之间的差异源自何处?今天,李老师带领着莳英生一起走进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去找寻两国不同命运的背后原因。

.中日交往简论与近代日本革新

首先李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古代中日交往历程与近代日本的革新运动。

中日两国最早的文明交往大体是在东汉时期。其后,受中国隋唐文明的影响,日本中大兄王子和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推举孝德天皇即位,实行“大化改新”,使得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元12世纪末起,武士阶层首领将军控制国家实权,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渐与世界发展脱离。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黑船事件”之后,日本被迫开埠通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日本的民族危机加深。不满于德川幕府统治的武士集团联合发起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拥戴明治天皇即位。自1868年起,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以实现富国强兵。

.对外扩张与中日交往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其所谓的富国强兵之际,迅速开始对外侵略扩张。老师从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与耻感文化、军国主义思潮、染指台湾并琉球、大陆政策与征韩论、甲午战争和日本崛起(战争赔款)五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日本对外扩张与中日交往的画卷。

是什么导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呢?其一是幕府后期西方迫使日本签署不平等条约,激发了日本的危机意识,另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耻感文化。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武士精神的泛化与明治时代中央集权加强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忠孝勇的武士精神泛化成为普罗大众的内在律令和激励,而岛国的群体焦虑使得开疆拓土的要求成为合理的要求,其要旨军国主义思潮迅速上升并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在此过程中,山县有朋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开山鼻祖。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并改名冲绳。1895年甲午战争大清战败,日本由此获得大量赔款,此举不仅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进一步膨胀,还为日本崛起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而其中日本的国民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大陆政策与满蒙计划

但是日本与近代中国之间的恩怨又不是一天而成的。接着老师带领莳英生一起追根溯源,探讨日本军队为何会出现在我国大地上。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列强取得了以保侨为借口的在中国铁路沿线驻兵权。日本驻兵成为中国驻屯军,因其司令部设在天津,因此称为“天津驻屯兵”。19041905年,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失败,把占据的南满洲让给日本,日本在此驻兵,司令部设在旅顺,称为“关东军”。由此一来,日本在我国东北,天津均有驻兵。1917年,段祺瑞以参加一战为名与日本签订系列借款协议以扩充自己实力,这为日本提供了蚕食中国的便利,日本开始插手中国事务。

.中日走向战争

在此背景之下,老师具体谈到了中日战争。关于这个话题,如果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那么很难理解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很难理清那段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日交恶的事情,其实起源于东北。1928年南方北伐迫近北京,日本乘机提出在“满蒙”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移民等要求,张作霖不敢答应而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在皇姑屯。“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顾全大局,于当年12月底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使得中国版图实现了统一。19309月18日,东北军10万大军开赴关内,支持中原大战当中的蒋介石。一年之后,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一个傀儡国家“满洲国”。“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军阀为了维护满洲国的安全,试图将长城关内的华北广阔地带制造成一个“缓冲区”,1935年策划了“华北自治运动”。在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93612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劝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在西安发动“兵谏”,最后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在这基础上,国民党第五届三中全会召国民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同年7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华民族被迫进行全面抗战,并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胜利。

可供资鉴的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近代中日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认识日本是我们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基础,我们要为之共同努力。

 

 

(供稿人:莳英生阴慧珠、贾丽菲、康慧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