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之一。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宫、西内苑、东内苑)。城内百业兴旺、宫殿参差毗邻,最多时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作为一座按照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它显示着古代中国都城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今天,霍斌老师就带我们走近隋唐长安城,分析人类城市文明史上这一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长安城面积达84.1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连古罗马城也只是它的五分之一。建造这么一座宏伟的城池,想必一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当时隋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舍弃原来的汉长安城而另选新址建立这样一座新都呢?霍斌老师带着我们总结出了五点原因。
第一,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七百八十年之久的旧都城已凋残已久,破败不堪,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第二,汉长安城制度狭小布局不合理,办公衙署面积不够且存在宫室与百姓杂居的问题,给皇帝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也增添了外出的危险。
第三,由于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
第四,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
第五,宫中多妖异。虽然这一点带有一些封建迷信但也确实是隋文帝要另建新都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隋文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为了稳固皇权他灭掉了北周皇族,因此内心十分不安,不想继续住在旧城。
既然因为上述种种原因确定了要建新都,那么怎么建,建在哪里呢?霍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了新都选址的全过程。其实当时隋文帝的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此地风景秀丽、草木茂盛且风水极好。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因此皇都偏北与天帝所在地北极星相对应。龙首原作为风水宝地,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隋唐时期近一百万人口的供水,解决了旧都水源匮乏的问题。最后选址在此,“白龙打败黑龙”的谶纬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隋代虽然不像商代那样神性弥漫,但也相信敬天保民,对于天意仍十分在意。所以为压制黑龙北周,隋文帝选择在龙首处建城以保国泰民安。
了解了隋唐长安城的建立原因和选址过程,接着就让我们聊聊长安城的布局。我们认识到隋唐长安城整体上呈长方形布局,井然有序,是一座政治型城市。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的城墙并非用砖砌成,而是一座座的土墙,直到明代才出现了所谓的砖墙,用砖包城。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得出隋唐长安城布局的最大特点便是规模宏大,建筑宏伟气派。最令人震撼的朱雀大街宽300米,相当于我们学校的操场从东面到西面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当你置身其中,从外城一眼望到皇城,那种宏伟壮阔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大唐为何敢自称是“世界的中心”,这种“大唐气象”令人惊叹。
不同于以往都城的布局,隋唐长安城在宫城和外城之间创建了一座皇城,专置中央衙署和禁军机构,这改变了隋以前中央衙署和居民住宅混杂的状态,官员办公地的集中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办公效率。与居民住宅区严格分离,也加强了对中央官署的防护。同时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还非常注重礼仪,皇城内“左宗庙,右社稷”,将宫城置于郭城的北部中心,坐北朝南,东左西右,充分显示了皇权的中心地位以及整个对称格局。
在外郭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坊左右对称陈列。从总体上来看,所有坊呈“十”字型布局。但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霍老师风趣地向我们解释:第一,担心皇气外泄;第二,害怕邪气外侵。虽然当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直至今天仍然盛行,而且影响深远。比如,当代照壁的设置,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的一种处理手段,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同时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长安城作为封建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影响远播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这座气度恢弘的大唐帝都中蕴含着丰富的城市选址思想、城市规划思想和环境保护思想。这些思想是唐长安城的灵魂。研究、继承其强烈的城市文化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及建筑节俭意识,不仅对于建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理解、保护西安市的盛唐建筑文脉和建设人文化、生态化、国际化的西安市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供稿人:莳英生刘欣彤、张宇彤、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