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著书讲学,各抒己见;思想文化,辉煌灿烂;流传千古,至今传诵。
五千年文化影响深远,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常常受到古代思想的教化。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真谛,2018年10月21日,莳英二期的我们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指导下进行了经典学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那个时期的儒、道思想吧!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荀子的生平,他游历诸国、宣传思想的壮举令我们感慨,其代表作《荀子》32篇,不仅包含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各派学说,而且对战国诸子思想加以总结评价。随后,老师通过这本书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剖析与论述,一是主张性恶论,提出“化性起伪”,以此而与孟子之性善说相颉颃,这一观点在他的《性恶》中也有所体现,由此便引出了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荀子特别重视教育,鼓励锲而不舍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可以改变气质,有益身心,并最终得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结论。新世纪的我们依然受《劝学》的影响,激励自己,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二是心性论与天道观,在《解蔽》篇中他以盘水设譬,说明相对于“理”而言,心与这些客观规律的关系只是观照,而非参与或主宰。而对于天人之际,他则主张“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原因就在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天是外于人存在的,并非人类社会的主宰。三是尊重君道的权威主义,或者可以认为是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如果将其思想整体思考,这不过是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的体现。在荀子看来,无论是内向性的“心”还是超越性的“天”,都无法对现实世界产生决定影响,决定人类社会的必然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外在秩序。而这正是荀子重视礼法、君道的理论前提。
感受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以及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等荀子思想内容,我们再将目光投向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那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文笔,超脱世俗的思想让我们感触良多。
首先老师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庄子其人其书,他被后世所尊崇,被尊称为南华真人。庄子的思想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一、破生死。在庄子看来,身体只是一个物理性的存在,是客体而非主体,是“物”而非“我”,且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概括为“外形骸”,即身体躯干与自我无关,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二、通人我。人们通常认为身体就是作为感受主体的“我”,而庄子认为这一身体与万物同类,并非“真我”,而与此身体相对的“他人”,也在万物之中,所以人我可以相通,“通人我”乃是“破生死”的延伸。为此,他以梦蝶为喻,著名的“庄公梦蝶”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三、泯是非。在庄子看来,所谓泯是非就是破除对象的分别,而将一切言论等量,言者有言。庄子因为看到万物都流变无定,认为知识理论都是如此,庄子还从“齐物”的角度否定认知活动的意义。四、薄辩议。在庄子看来,辩论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不过是逞一时口舌之利,并非真有感悟。明道之人,不事辩议。五、无用之用。庄子认为,一切“工具价值”,在愚昧者看来固然是价值,但在明道者看来,却反而是对自我的戕害。这是既然“有用”就一定会“被用”,既然“被用”,就容易丧失自我。因此,有用之用使自身成为工具;无用之用,使自身得以保全。而“全”本身才是真正的目的。
最后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小结,使我们对庄子、荀子及其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通过对《荀子》的学习,让我们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无数句古语在鞭策着我们去学习一一“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终身需肩负的使命,又需要点点滴滴积累的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努力应得的成就。通过对《庄子》的学习,让我们明白当我们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无论是《庄子》还是《荀子》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都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精彩的课程总是让人觉得短暂,不知不觉中我们此次的经典导读课程已经结束,但品读经典的步伐却不曾停止。让我们继续以平常心,去体会那份情感,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供稿人:莳英生程琳、卫艺璇、王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