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个词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教育很受人们重视。对于即将成为“未来名师”的莳英生们,有必要先了解“教育”这两个词的含义。而在“教师阅读”的第一课上,莳英教师、教育科学学院张迎春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引导大家共同思考,为大家答疑解惑。
老师首先让大家以学生的视角思考现在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激烈地讨论之后,莳英生一致认为现在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平衡、教学不公平等问题。但面对现存的这样棘手的问题,作为未来教师生力军的我们又该如何去探寻新的教育之路呢?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新的教育理念及实践记录的书籍,全面阐述了笔者李希贵校长的理念。李希贵老师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主张教育要成为服务业,服务学生,满足学生要求;主张实行选课制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合一;主张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他还鼓励学生去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伙伴。
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这本书,向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首先,什么是教育?通过“教”、“育”、“学”这3个字的繁体形式让我们了解到“教”在古代的意思是有人拿着教鞭学习《易经》中的八卦;“育”是隆起的女性的肚子,含有养育之意;“学”是一个孩子双手捧着书,此外,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教育”的西方词源和中文词源。西方词源为educare,ducare为将原本的潜质变为现实的意思;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老师通过对“教育”一系列来源的阐释最终引导大家得出了“教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的结论,老师又结合李希贵老师的教育主张“每一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可以被激发的”进一步为大家解释了教育、以及教育的宗旨问题。当我们欣赏完这本书中有关内容时,不禁感叹李希贵老师的新理念。作为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一名老师、一名校长,李希贵老师跳出现存教育理念的圈子,从不同角度审视当今的教育,并为之做出改变,更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简单的考大学、有知识、有文化吗?李希贵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由此可见,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给人宽松的环境,在不危险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放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追求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尊严。”而当我们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时候,其实是在向他们的生命致敬。故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的给人以宽松环境,充分尊重学生,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进而发掘出与生俱来的潜能。这样看来,教育也是一种启蒙活动,通过教育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主动去探索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具备了自主探索的技能。
那么,教室对于教育有作用吗?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教育就是管制,是驯服,是统一,是灌输,教室就是束缚的工具之一。而在北京十一学校,教育正在从以往的“管制”向“领导”慢慢过渡,在这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服务员”,积极发现每一位“客户”的价值,为每一位“客户”搭建适合的平台,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只有当师生共处在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专业和学术的环境时,过去只能靠嘴和耳朵才能进行的学就会变得生机盎然,尤其是当观察、演示、模拟、讨论、交流来得如此便捷时,学习也变得好玩了、有趣了。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李希贵老师对学生的认识,并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学生有谁和学生有怎样的特征。首先学生是人,这句话似乎是句废话,但它告诉我们学生同样也有着人的基本特征。人是有生理、有心理、有差异、会选择、有感情、有思想、有血肉的,所以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学习是有自觉性的。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李老师开设多元课程,为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配备导师;课程也尊重某一个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开辟每一个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得更加明显。
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逐渐学会自律,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之学会自主生活。谈到这里,张老师对我们说了意味深长的一段话:“你们以后要做到目中有人尊重他人,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把教育当作服务来做,才能做好教育!”
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打破了我们脑海中的定势与误会,让我们不禁大呼:“原来教育应该这样搞!”而张老师将教学实践和书本结合起来,带我们欣赏了充分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教学世界,让我们不仅领略了李老师的大家风采,也对未来的教学世界充满了期待。作为未来名师的我们更应该去主动探索去琢磨教育真正的含义和使命所在!
(莳英生荣娇、曹越荣、张伶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