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的《经典阅读与分享》课程,由文学院王涛老师在智慧教室向莳英生讲述了文学作品《变形记》。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格里高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格里高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死去的故事。
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通过现代主义作品《变形记》与现实主义作品《老人与海》封面的对比,王涛老师向莳英生讲解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并向同学们推荐了20世纪长篇小说的Top10。
本节课主要通过解读《变形记》来了解文学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重理解:变形的意义
对于所有的变形题材来说,变形分为积极主动和消极被迫两种。像蜘蛛侠和变形金刚是积极主动的变形,他们是超出常人的,是一个愿望,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对《变形记》作品本身,变形对主人公格里高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结合作者卡夫卡的生平来说,表现了作者渴望消失,专心写作的内心。所以,文学的本质是表达愿望和恐惧,理想与现实,可能性和问题。文学是浪漫与现实相结合,愿望与恐惧同在。“变形”构成了文学的一种本质,提出了可能性和问题,表示了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第二重理解:精神的演变
《变形记》表现了异化的现实,异化是指人失去了初心,变得机械被动,做一件事情不是出于乐趣和事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出于某种形式主义。现代对异化的理解最重要的来源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说”,劳动者和劳动成果脱离了关系,劳动者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劳动,体会不到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使劳动者认为劳动是痛苦的。这就是人被异化的一种处境。现代主义的著名思想家卢梭、弗洛姆、马尔库塞、萨特等提出了“人性异化说”,异化就是人偏离了人的本性。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本真的,而经过教育、文化熏陶之后反而被异化。西方以“变形记”为题材的作品有很多,有主动变形和被迫变形两种区分,被迫变形当中具有历史性演变的代表作有古典时期古罗马奥维德的《变形记》,现代时期卡夫卡的《变形记》,后现代时期达里厄塞克的《母猪女郎》。这三部作品体现了变形主题随时代的变化。三部作品虽然处于不同时期,但都可以和异化理论联系起来。异化理论在古典时期的理解是由黑格尔提出的,他认为在变化中事物才有成长,异化作为一种本体性的改变,变化就是世界的本质。现代时期的异化观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说”以及之后的“人性异化说”。后现代时期德里达认为异化是一种带有积极色彩的可能性。
最终得出结论:第一,文化精神的历史性。时代不同,“变形”所代表的意义不同。现代时期更加关注社会与人的问题,其主题较阴暗、悲观、焦虑。而后现代时期则恰恰相反,其主题较乐观,没有目标,不用背负责任。第二,《变形记》的文学价值。《变形记》作为现代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以“变形”的方式最直接呈现出现代时期的精神,代表了现代人的异化处境和精神状态。第三,理论与实践的对照性。“变形记”的发展史和“异化观”的发展史作对照,体现了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反映了不同的精神,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有着对应关系,它们互相阐释,互相阐发对方。
第三重理解:本体的指向
小说《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为什么要变形成甲虫?这个问题虽然老师在课前布置,可依旧没有很完美的解释。在老师讲解之前,老师推荐了曾艳兵的一部作品《卡夫卡的眼睛》,这本书是作者带着困惑对卡夫卡进行着体悟和寻觅,与卡夫卡进行着精神及灵魂的交流。我们回归主题,为什么会变形为甲虫呢?第一,甲虫弱小,也许甲虫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仅仅因为自己令人厌恶的表象招致无情的误解与伤害,但有谁看到过他们和大家一样柔软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二,甲虫孤独,许多人与甲虫一样,他们默默无闻,局限在自己的角落里,没有人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坚持只是在故作坚强,不安敏感的内心只有自己能安抚。如果切断了与家人仅有的联系交流,失去了他们为家庭做贡献的能力,他们会遭到无情的抛弃,孤独而死。这是交流失败、个人孤独与价值遗失。第三,大多数虫子都有同类相食的特点,而变形之后,甲虫这样的设定使得格里高尔不能再工作挣钱,成为家庭的累赘,甲虫笨重而且丑陋,令人厌恶,甲虫与人不同,没有面部表情,也不能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格里高不能让大家明白他的想法,他的所有心理活动只局限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中。他虽然一开始努力尝试挽留安慰受到惊吓的秘书主任,没有惊吓母亲和妹妹的意思,但都以失败甚至受到伤害告终。这当然这与他可怖的面目也有关。
后来,老师深入解读生存与存在的关系,生存是活着,其客体是肉体,它是物质的载体,与死亡对立,是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如果提高它的档次,就是存在了,存在是灵魂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其与虚无对立,它所体现的是人性,非兽性。而卡夫卡的这部作品,想要体现的,是对虚无的揭示,是虚无与存在的深层次的关系。
课堂临近结束,老师推荐了几部作品需要莳英生课下慢慢品读,《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城堡》《审判》,以及课中多次提到的残雪的作品《灵魂的城堡》,希望莳英生通过对更多作品的品读对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节课通过王涛老师对文学本质的讲解,莳英生对存在、虚无、思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虚无之后去思考然后感觉到存在,即虚无是存在的起点,思考将两者联系到一起。最后,感谢王涛老师的精彩讲解!(莳英生郭靖怡,段蒙悦,韩守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