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20:是什么带来力量

发布时间:2017-11-30 11:33:5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是什么带来力量》这本书是伴随着卢安克的成长过程而写成的,1126日晚周芬芬老师带我们走进了这本书的核心世界。她告诉我们,这本书首先应该被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来读。

本次课程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开展,在正式上课前,周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疑惑的地方,因为本书内容的艰涩难懂,起初同学们并没有组织好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困惑,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提出的如下几个问题:是什么驱使卢安克来中国?卢安克的教育理念到底是否适合中国?短期支教是否应该进行下去?是什么力量支撑卢安克留下来及“意识”和“意志力”有什么区别等问题。之后周老师引导同学们之间互相解答和交流,讨论到一些难点时,周芬芬老师结合自己的理解为我们解答。

在提及“灵心”“精神”“睡眠状态”这些概念在书中的理解时,大家都表现出了不解。老师解答道灵心是指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精神是外在于身体的某种客观精神,睡眠状态则是人们无意识的活动状态。对于“意识”和“意志力”的区别,书中说到,意志是无意识的,靠血液和本能驱动的行动,而意识则是已经知道了行动的后果。

之后我们共同讨论了到底是什么驱使卢安克来到中国乡村。卢安克在书中写到,他只是想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并“没有想要改变中国教育”,但在后来,他是真的爱上了这里,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不顾孩子们家长的质疑,将自己的深深的扎在那片土地。就像柴静采访中说的那样,卢安克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片土地,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乐趣,柴静采访即将离开这里的卢安克时,发现他经常一言不发地望着大山发呆,仿佛整个人也都沉浸在与这片土地的最后相处中。

而在谈到卢安克坚持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时,我们的观点与卢安克一致,我们认为知识本身不能起什么作用,因为知识不能改变人们做事情的态度。在卢安克的教育理念中,“感觉”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意识的前提,是人的当下存在的体现。所以,他上课不是一般意义的讲课,而是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书中提到他让孩子用手摸树,还要把它画下来;他让一部分孩子蒙住眼睛,另一部分孩子带着他们去摸树。因为剥夺一部分感觉,另一部分感觉会更加敏锐。这个方法虽然很好掌握,但这个方法背后,卢老师是有清晰的教育目标的。比如培养孩子创造力,有一个头脑风暴法,就是要培养发散性思维。我想这是每个国家教育都追求的目标,而如今我国的课改和高考制度改革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目标。

卢安克还在书中讨论了当下作为偏远乡村援助项目的短期支教项目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乡村留守儿童缺少的是“作为权威的成人”的陪伴,但是短期支教者大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来了,又很快离开了,给孩子们的心理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关于这一点有同学提出短期支教是否应该进行下去的疑问,对此大家持不同的意见。现在很多大学生支教都抱着同情心去怜悯那些贫困可怜的孩子,这对他们其实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需要怜悯,即使生活条件再苦,也一定还有一束阳光照进他们的心房。在卢安克看来,支教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真真正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但若是为了某种目的或是利益,这样短暂的热情过后,反而会对孩子们造成更大的伤害。从一定程度上说,支教是社会的一股积极力量,如果实践的方式得到改造,那么效果自然会好。

卢安克的人生哲学是活在当下,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人生价值。在浮躁的世界里,卢安克修行一样的人生态度沉静了读者的心灵。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学会选择,学会尊重自己的意志。发现并培养自己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我们作为大学生常常是没得选择,倘若面临更多选择,我们的学习生活也会有更多安排,也会有更多力量支撑我们去面对复杂的生活。

课程的最后,周老师又告诉我们,这本书还应该被作为一本教育学著作来读,当我们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应该去理解作者的教育观念系统,如他的哲学观(认为存在即好,关注当下,关注真实生活,关注真实的感受,培养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卢安克希望每个学生都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人,而不是仅仅有知识的人。理想的学生应该具有活力,有思想和情感,而教师则是学生情感和意志的权威,是他们的陪伴者和人格的表率。教育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个性、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当下中国的教育多强调标准,这其实是一种对学生个性的剥离,应试教育早已不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如卢安克所说:“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莳英生刘宇嘉、郭青、常丽欣、刘乐、张婷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