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在周芬芬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分享阅读《厚土》这本书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农村该何去何从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沟壑,是这里最寻常的存在,一条连着一条,一片连着一片,重重叠叠,没有尽头,覆盖了整个晋西。它们以一种伤痕的姿势,伫立于黄土之上,主宰着高原。”《厚土》,是清华大学在校学生肖亚洲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深入石楼,把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以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采取非虚构写作手法编写而成的一本书,这本书真实地描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农民的生存现状,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生态的重大嬗变,读来感人至深。
首先,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分享了书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章节以及由此场景所触发的感受和读完本书的疑惑。有同学就枣殇、乡村婚姻提出:要想做好一个项目,要考虑周全,不光要有吃苦的精神,还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实践前的详细调查;有同学联系自身经历对“枣贱伤农、谷贱伤民”、“农民电商的发展”以及“高价彩礼”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有同学对“撤点并校”教育举措的利与弊、政策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不做“面子工程”以及如何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根本局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同学对于农村“选举制度”以及贪污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同学提出了关于政策的错位以及如何将国家政策因地制宜的下放到地方等问题。
周芬芬老师综合同学们的表述,做出了相关评价、引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带着温暖与坚韧,以沉重却不乏希望的目光去看待黄土高原上的痛和悲,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看待贫困乡村的发展。
随着探讨的逐渐深入,周芬芬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以拓宽我们的思路。第一、未来的农村会变成什么样?第二、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能为乡村发展做些什么?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什么当代社会还是存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呢?第四、《厚土》的作者在大四就已出版了4本书,作为莳英生,大家在大四希望做出怎样的成就?第五、作者提到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孙少安兄弟,提到了作者对乡村隐秘的情感,你能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关于未来农村的发展状况,同学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即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社会农村会逐渐消失。另一种则认为由于农村在自然环境方面的保持,会有富人返回、开发农村、用科技解决农村在农业、工业上的阻碍,发挥农村在农业、工业方面的优势,农村发展的潜力很大。尽管农民数量会减少,但农村始终会存在。
受《厚土》的作者深厚文学功底和对农村事业的责任感的深深感染,同学们表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有一种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农村不只是农民的农村,建设农村不能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应为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取舍,牢牢把握住机会。
而对于当代社会为何存在贫困农村,有不少同学认为社会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而农村人民信息感知不敏捷,无法在当代的信息化平台下有效发挥资源,更无法利用机械化产业优势,因而加剧了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
周芬芬老师对第二轮讨论进行了总结。中国自城乡二元分割模式以来,长期实行农村服务城市的政策,造成了城乡社会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农村经济,但也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组织和机制,导致农村发展受阻,依然有大量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将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单元而迎来发展契机。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发展为例,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部,阳光充足,适宜居住,成为美国人首选的养老之地。她对同学们提出的"农村度假村"的想法表示肯定,认为未来农村可以以此为跳板,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适宜度,打造自己的品牌。
周芬芬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了文章采用的“非虚构文学”这种新文体。广义上说,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均可称之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与中国学界惯常认为的“纪实文学”有着类同属性,也有本质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强调支持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行为,这一写作行为不应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包括政治)因素。
不只是肖亚洲,央视新闻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前往28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贫困村镇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各地困难群众的生活境况,鼓励乡亲们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用多种形式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农村的发展不是部分人的责任,而是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莳英生要佳佳、侯文雨、常丽欣、范瑜瑜、勒馨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