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谓何?《美学散步》又是怎样的?美学产生以来的历史表明,美学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然而,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美学又必须为世人所认知。11月5日下午16时30分,文学院的栗永清老师在智慧教室带领大家一同走近美学,以幽默独特的授课风格带领我们走入《美学散步》,揭开美学面纱,品味美学之美。
论集简介
《美学散步》是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是他最重要的美学论集,也是他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
它出版之时恰逢是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渐渐兴起,与当时其他美学家浩帙非凡、体系严密的专著相比,这本集子真如宗老所说,似乎只是在散步的路上随意捡拾起的一枚燕石,但20多年过去后,这枚小小燕石的兴味却并没有消弭。
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宗白华先生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因此在他的思考中,很多被认为只能进故纸堆的美学范畴显出了新的阐释可能和适应度。
课堂导入
首先,栗永清老师先用生活实例做引子,慢慢导入哲学内容。老师举起两只摞在一起的杯子,问道:“这是什么?”面对同学们形形色色的回答,老师意味深长地解释道:在我们给每一样东西下定义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与肯定它存在的先在性,多多少少会遮蔽它原本的多样性,比如说美学。当问什么是美学的时候,你们肯定会得出这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
接着,老师又说道:美学谓何?为什么这样问呢,就像刚才的哲学引子,美学是一个词,表明它意识性的存在,其次它本身具有多样性,而是什么则会不完整,用“谓何”代替“是什么”,是一种更严谨的问法。同理,老师也向我们讲述了哲学上的“存在”,整个西方古典哲学都建立在追问这个话题的基础上,“存在或者不存在”,中国人对这句话不同的见解,尤以“活或者不活”最为奇葩,但在看似不准确的背后,正突出了否定的意义与力量。
美学之见
栗老师追溯了美学的来源——Aesthetic。这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引入德文,又进入英文当中,开始使用这个词的人为鲍姆加登,1735年开始使用美学“Aesthetic”这个词,1750年其出版的《美学》则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据悉,Aesthetic的本意并非美学,而是感性学,即以人类的感性认识为认识对象。可是为什么呢?原来,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是基础。鲍姆加登生活在18世纪,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德国出现,也产生出几个基本框架。其中一门为逻辑学,逻辑学为人类的理性立法。鲍姆加登认为人有两种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已有逻辑学来研究,但是感性认识呢?因此先哲创造了美学来研究感性认识。那么,感性认识可以用理性来研究吗?康德提出一个疑问:感性认识应用学科去研究,而学科本身是一种理性,可以用理性去研究感性吗?很明显这存在着一个矛盾。
随后,栗老师用《武林外传》这部爱情题材的电视剧让我们加深了对感性认识的了解,同时引发了思考: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在家庭中女性为何往往成为最不理性的一个?其实我们得不出任何答案,因为这是感性世界的,并不能用理性去解释。正因为这个矛盾无法解决,于是研究对象慢慢发生了变化,黑格尔认为美学应该重新定义为艺术哲学,用哲学的方式研究艺术,于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改变,但是美学这个名称仍流传至今。最后,他讲述了美学这门学科形成观念的过程。而宗白华先生作为唯一一个有自己美学体系的人,经过对中西方美学融合的认识,以其对美的独特认识,用不同的视角著成《美学漫步》这本著作。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独特认识,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细细品读本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便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已得到了至纯的净化与升华。 (莳英生段蒙悦、冀瑞江、赵紫薇、代文姣、闫思炜、高亚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