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11: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8 15:39:4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17113日晚,李奎老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智慧教室为莳英学子讲授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课。

首先,李老师通过对比古代文学作品和《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发现大多古代文学作品以描写男性社会为主,关注男性、赞美男性,女性的命运大多为悲剧,比如《三国演义》中一些女性沦为政治工具,《西游记》中女性妖魔化,《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内心悲叹,《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等等;而《红楼梦》却从女性视角出发,关注女性生命及存在价值,赞美女性,表现出了丰满的女性形象,不再让女性形象只是“花瓶”,避免了女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弱点,充分以主人翁自居彰显自身主体能动性,张扬独特个性。李老师介绍了“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最优秀的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十二位女性。老师指出,书中用花类比金陵十二钗的性格:黛玉—芙蓉,宝钗—牡丹,元春—桃花,惜春—水仙,迎春—菊花探春—杏花,妙玉—梅花,李纨—兰花,巧姐—梨花,凤姐—玫瑰,可卿—樱花,湘云—芍药,可谓是一花一人,一人一性。

接着,老师讲解了《红楼梦》比前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进步表现:女性的管理才能——王熙凤的精明、探春的才干、尤氏的治家之能;女性的文学才华——宝钗、黛玉、湘云等人的诗作和李纨的评诗之才;女性的反抗意识——1.王熙凤对婚姻的维护和占有,她对情敌的赶尽杀绝事实上也体现了她渴望“一夫一妻”女性意识的觉醒;2.林黛玉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3.林黛玉追求爱情自由、呼唤独立,脑子里完全没有门当户对、夫荣妻贵的那套封建婚姻思想,她呼唤女性的独立和尊严,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而且她并不想通过靠自己丈夫的强大而获得安全感或者抬高自己。

然后老师详细分析了《红楼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个内心敏感,但无任何心机,一个诗化了的才女。老师从三方面深层次的对林黛玉形象进行解剖:第一方面,以自尊掩饰自卑。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李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第二方面,追求真爱。林黛玉在贾府孤立无援,她唯一的知己是贾宝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去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第三方面,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黛玉这样一位高洁袅娜的少女也不例外。她太清高,理不应该存在于那个污浊太多的世界上。她和宝玉的爱情及她对于周围的事物也是完全理想化的。她没有理解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以,她和周围总是有一层隔阂。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用心地体谅别人,虽然她是善良的。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高出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她的理想与世人不同,又大爱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太爱保持高洁的品质,不用心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所以最后难免落得悲惨的结局。老师用寥寥数语,将一个林妹妹的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李老师讲到,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 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作者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最后李老师讲解了《红楼梦》中女性形象对现代文学中女性人物描写的影响。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的白流苏除了在外表上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外,性格上也是如此,换言之,张爱玲就是在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基础上创作了白流苏。《金锁记》在句子的遗词造句上多借用《红楼梦》中的语句,在主题上《金锁记》继承了《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老师从一个以前从未注意过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女性进行分析,穿插了很多关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同时提醒我们自己看一本书不要局限在书内的知识,要联系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面,突破我们个人的天花板,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我们经常通过一些其他学者的评论认识《红楼梦》,然而如老师所说,对于经典的认识,一定要通过原文本的研读,而不应该只是通过他人评论以偏概全地认识。

                       (莳英生段蒙悦、赵紫薇、冀瑞江、闫思炜、高亚娜、代文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