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7:从《资治通鉴》看古代君主的用人之道

发布时间:2017-10-19 15:31:2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0171015日,张焕君老师与我们分享和探讨了资治通鉴一书。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明兴亡,知更替。此节人类文明史课程,霍斌老师从“《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书、《资治通鉴》为什么重要、从《资治通鉴》看古代君主用人之道、《资治通鉴》经典语录”这四个方面,讲解了“从《资治通鉴》中看古代君主的用人之道”。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所著的编年体史书。此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周显德六年,前后共1362年。特别一提的是,从唐太宗率骑兵作战“血染袖袍”的描写能让人有前所未及的心灵震撼,《资治通鉴》的文笔功力可见一斑。

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史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性史著之一,此部书翔实可信、体例精当、史料精审、文笔精湛、取材广博。其次,此部书凝结了中国古代有关国计民生和国家治理的思想精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如是认为,这也正是此书名字的由来。最后,宋元之际胡三省的“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不可不知《通鉴》”;清人曾国藩“阁下若能读此书,而参稽三通、两衍义诸书,将来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坠”;伟大领袖毛泽东“《通鉴》是本值得再读的好书”等名人的高度赞扬,深切反映出读《资治通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真地读《资治通鉴》,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

从《资治通鉴》看古代君主的用人之道

第一,“德者,才之帅也。”智伯贤于人者五,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第二,“先器识而后才艺”。唐玄宗时期“伴食宰相”卢怀慎自知能力不及而谦退,推功于贤智之人以维持团结协作,可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第三,“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战国时期子思劝诫卫侯取人之长,任用苟变,终造就卫国一代名将。求全责备,不如随器受任。第四,“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要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敢不详慎,苟平生未之识,何以谙其才行而用之”,此为宰相崔祐甫的用人之道。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

1.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商鞅变法)2.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汉文帝舅舅薄昭被逼自杀)3. 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未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司马法谏汉武帝伐匈奴)4.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张仪、苏秦事后)5.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怒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汉宣帝时疏广知止不辱、功成而退)

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资治通鉴》这本充满历史意趣的书,包含古代君主的用人之道,更包含着其他丰富的人生智慧。当然,在此书中,我们不仅能与鲜活的历史人物对话,更能发挥对历史的质疑、遐想能力。《资治通鉴》,不可不读!    (莳英生王星、侯文雨、范瑜瑜、高亚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