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张迎春老师为我们上了教师阅读与分享的课程,课上同我们分享了经典教师教育著作——卢梭的《爱弥儿》。
学习一篇著作,应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而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本节教师阅读与分享课程,我们跟随教育科学学院张迎春老师,走进了名著《爱弥儿》,也走近了作者卢梭。张老师主要从以下几点和我们进行了探讨:
(一)卢梭的人生经历
卢梭是哲学家,思想家,作曲家,作家。他出生于钟表匠家庭,家庭环境让他在以后的作品中注重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信仰天主教,这使他之后很多作品中都有宗教主义的色彩。卢梭的一生,阅读之多,阅读之广,结交的人之多,结交的人之广,都是令人震惊且赞叹的。华伦夫人,狄德罗,伏尔泰,柏拉图等著名学者都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卢梭为什么是卢梭?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和奋发有为的学习志向,以及非凡的天才禀赋,造就了卢梭。
(二)卢梭论人性
卢梭的教育学著作是《爱弥儿》,该书构思三十载,执笔三载,以自然主义教育为核心,在教育发展史上揭开崭新的一幕,将教育的重点也转化到了对人的关注上。
而对于人性,卢梭认为,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人性论基础,人出生之后是好的,然而,人出生的自然之美却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宗教,传统偏见以及人为文化教育破坏。张老师也带领我们研究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性的讨论。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环境影响个人。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善端:先天的恻隐之心,先天的是非之心,先天的羞恶之心,先天的辞让之心。环境改变,人也改变,因而需要教育,来拥有一颗求放心。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有欲望,“眼好色,耳好淫,口好味”,因此需要教育,化性起伪。
(三)卢梭论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然人
张老师以“role”这个英文单词为引导,“role”即为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每个人都扮演一个角色,但人的本质是一样的。而卢梭要培养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可以独立自主,反对封建羁绊,即“资产阶级的新绅士”
(四)卢梭对于自然教育的理解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强调自由教育,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而张老师在此也提到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中孩童的自由是我们所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教育空间干扰了自由空间,人遭到约束,也因此产生很多问题。而自然教育,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如果这三方协调一致,趋向于同一目标,那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而作为一名教育者,卢梭认为,应从研究儿童开始。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对儿童年龄分期,并探讨了应分别对不同时期的儿童实施怎样的教育。卢梭反对在婴儿期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做法,要给孩子无拘无束的自由,确保他们有健壮的体魄。同时充足的睡眠,清淡的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儿童期,应重视感官教育。在少年期,这是学习和工作的时期,当学习知识,形成判断能力,形成相关兴趣。在青年期,应注重博爱,重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卢梭对于教育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的一种教育态度。 (莳英生常丽欣、范瑜瑜、高亚娜、侯文雨、王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