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综述5:品经典之语,悟教育之道

发布时间:2017-10-18 09:52:1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经典就像一杯茗茶,需细细品味方知其滋味,不同情境、不同心境我们品出的更是不尽相同。经典著作承载着我们久远的文化智慧和民族精神,使五千年中华文化更加浓郁瑰丽,我们要品读经典,传承经典,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其代表作《论语》更是被奉为国学经典,这是怎样一部旷世之作才足以流传千古至今仍受人们敬仰和学习呢?20171013日,谢耀亭老师带领我们品味这一国学经典,体悟儒家思想的先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

《论语》被奉为国学经典,那么何为经典?谢耀亭老师从这一问题出发为我们进行深入的剖析。“经”的繁体字为“經”,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形旁“糸”表示丝织物,右边的声旁“巠”表示与织布有关的纺织工具,因此“经”的本意为织布机上的纵线。同时老师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张他正在织布机上织布的照片,以其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织布的过程,织布的关键不在横线,而在纵线的支撑,与横线的穿梭交织。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册”的繁体字“冊”,本意是指书简,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而两手捧册,则为“典”,指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所以,“经典”的意思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书籍。然后老师从两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构成“经典”的条件,第一,经典人人可读,其文化价值在于不断传承,但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读懂,这是因为经典本身具有思维的张度,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对经典的内容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却无对错之分。第二,每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阅读经典的习惯,他们会把书中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使自己逐渐走向成功。这两方面的条件也促使我们去阅读经典,不光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教育孩子也大有裨益,而且可以塑造出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身上带有本民族的文化标识。泱泱中华,文明华夏,经典经得起实践和岁月的考验,从而千古流传,我们应该为中国能有丰富的经典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因为并非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

那么大家了解《论语》吗?紧接着谢耀亭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了《论语》:第一,《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论汇编。孔子去世后,其弟子把孔子的言论进行编辑,最有可能编辑的弟子是曾子、有子、子夏等人(之所以推断是这些弟子所编辑的,是因为在古代''为敬称,曾子与有子被孔子敬称为'',可见他们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而子夏对六经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大约至汉代初年,形成了《论语》的定本。《论语》虽非一人所记,也非完成于一时,但总体上反应的是孔子的思想。同时谢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学、《论语》三者之间的关系: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论语》是儒学的主要部分。第二,《论语》为语录体著作。现今《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取篇首二、三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以政治、论理为主,也涉及教育、哲学等各个方面。第三,《论语》从东汉起被列入儒学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成为历代读书应举之人必读的经典。第四,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不同版本的《论语》:现存《论语》最古的注本为魏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朱熹集宋儒之学撰成《论语集注》,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清代学者刘宝楠的《论论正义》最为详博;近人注本中,以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伯峻的《论语释注》与钱穆的《论语新解》流传较广。同时,列举了谢老师写的两本关于儒学的书:《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和《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第五,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问题:谢老师解释真正理解了半部论语所含的智慧和道理对治理天下有极大的帮助。在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一步地了解了《论语》的形成,地位及其重要性。

只要用心读了这部国学经典,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谢耀亭老师以程颐读《论语》觉其意味深长为例为我们分析了读《论语》所获。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有其中得一两句喜者也;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所以每个人对读《论语》的收获截然不同。

接下来,谢老师讲授了读《论语》之法。首先,老师介绍了文学大家钱穆对读《论语》之法的观点。钱穆认为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最先应分开读,先读朱注,再读刘、何两家。其次应合读,每亦章同时兼读何、朱、刘三书,分别比较,自然精益显露。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紧扣在人事上,因此读《论语》,也并不能专注意“仁”字、“礼”字等许多字眼。换言之,《论语》中凡牵涉到人和事的,都有义理寓乎其间,都是孔子思想之著精神处。要懂得如此平铺用心,逐章逐句去读《论语》之全部,才见孔子思想也有线索、条理、系统、组织,知识其线索、条理、系统、组织与西方哲学有不同。注《论语》讲求义理,特别重要者必先讲求《论语》原文之“本义”,亦即其“原始义”。有了本义,继始有“引申义”及“发挥义”。通过钱穆对读《论语》之法的引入,老师讲述了读《论语》的总则:读《论语》当由历史学的视角进入,由思想史的角度出来。具体为五点:一、读《论语》首须培育、激发感恩之心;二、《论语》须“冷读”,不宜“热读”;三、《论语》须不断温故,方能知新,由语录的片段,形成对儒家精神的把握;四、须由人生之体验,反寻绎《论语》之精神;五、由《论语》之营养,字样现代生活、调适自我身心。

最后,老师对《论语》中的内容进行了举例。举例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为仁之道、为学之道、君子理想。在为仁之道里有一则: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说,意志刚强、性格坚忍果决、秉性朴实无染、言语谨慎而迟钝,这些接近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这道出了仁之近与仁之反。在为学之道里,有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在君子理想里,有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让我们领略到一种智慧,它带给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国治家的道理。在现代化发展飞速的今天,我们更要阅读经典,品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保持一颗初心,不忘最纯真的梦想,对世界抱有真真切切的诚心。《论语》这部经典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谢耀亭老师从各个方面给我们讲述了这一中华民族瑰宝之魅力,期待谢耀亭老师的再次授课!   (莳英生刘宇嘉、靳馨芳、杨笑、曲培鑫、段蒙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