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下午,首届“未来名师班”莳英生结束入院教育,正式开始莳英课程的学习。学院为我们安排在田家炳智慧教室上第一门课程——《经典阅读与写作》,为我们上课的第一位莳英教师,是校长卫建国教授,卫校长在开学第一课中讲授了经典著作王阳明的《传习录》。
卫校长首先抛出了一组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数据,我国不仅国民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教师阅读、大学生/研究生阅读的情况更是令人汗颜。在大多数人已经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国民阅读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经典阅读。校长由此切入今天课程的主题,指出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其在某些方面的思想深度是其他著作所无法比拟的,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当代人不应该轻视甚至忽视经典的力量,今天我们学习的王阳明《传习录》即是这样的经典著作。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致良知”等是对二程、朱熹等人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其接续的乃是先秦时期孟子“性本善”的文化血脉。卫校长讲授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阳明讲本心的作用,实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反求诸己”,言谈举止的规则不需向外探求,而应该充分发挥人本身的积极性,能动性,真正能够约束人心的应该是人自己而非外物,心即是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就涉及到“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合理管控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内心。现代社会里并不缺少的懂道德、懂法律的人,“知”并不难,难点在于“行。”谈到此处,卫建国教授指出王阳明哲学思想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如何处理知与行的问题。知和行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其关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里始终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已有论及此问题:“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贪污腐败、贩卖儿童、制假售假,其归根到底是知与行的问题:做出这些事情的人大多都是“明知故犯”,他们知道社会的道德法律,只是做出了与之要求相反的行为。哲学是要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一个出路的,知与行难以统一在一起,这也是过去的哲学家一直在面临的问题。王阳明认为过去把知与行区别开来、“知就是知、行就是行”的看法是存在不足的,他有一个与前人截然相反的提法叫“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一件事情,有知必有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这个提法其实就是当代人常挂在嘴边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既是哲学家、政治家,又是军事家、文学家。《传习录》共分三编,篇幅不多,其中蕴含的思想却极具魅力。这本书并非是王阳明自己所写,而是由其学生自发记述、整理的,从对话体的文本中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到批判精神、质疑精神,没有批判质疑,一个思想点是很难拓展、延伸的,敢于接受学生的批判质疑这一点上王阳明与孔子是极有相似之处的,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的学生所缺少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相比于英美等国的大学生,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既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也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与习惯有关,但同时也折射出了大学生知识积累不够的重要问题。
校长的讲授风趣幽默,理论讲得平实透彻,结合实际给我们诸多哲理启发,还对学习方法给予了指导,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课程却要结束了。校长鼓励莳英生,要学习《传习录》中的批判质疑精神,践行王阳明哲学中“知行合一“的观点,要读经典、读原著、读经典中的经典论述,要立志、要积累、要自主学习,通过艰苦的努力,成长为具有未来名师潜质的优秀师范生。 (莳英生王路正、郭青、冀瑞江、要佳佳、宋扬、郭靖怡供稿)